请通过电脑访问或者扫码访问小程序
扫一扫二维码
周敦颐在合川鼓励“养心”


初中语文有一篇课文《爱莲说》,学生们大多都能背诵,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。和《爱莲说》相得益彰的,是周敦颐写于合川的其理学开山之作《养心亭记》。

嘉佑元年十一月至嘉佑五年六月,周敦颐在合川担任合州判官,这期间,他给合州的一座亭子题名“养心亭”,并应亭子主人张宗范的请求,写下《养心亭记》。

尽管这篇文章只有139个字,但在理学思想上的影响,不亚于《爱莲说》。

文章从孟子的“养心莫善于寡欲”入笔,由“寡欲”而“无欲”,提出“贤圣非性生,必养心而至之”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,圣贤并非天生,人人皆可成圣贤,只要他善于“养心”。这一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,具有某种“革命性”意义,后来明清紫禁城里的“养心殿”,就和周敦颐在合川提出的养心思想不无关系

往事并不如烟,当年的“养心亭”,现在依然矗立在合川风景秀美的学士山麓,古朴典雅,尽得风流。

周敦颐在《养心亭记》中描述道:

“张子宗范,有行有文。其居背山而面水,山之麓构亭,甚清静。予偶至而爱之,因题曰养心。既谢,且求其说,故书以勉。”

周敦颐在文章中谈到的张宗范,“德行文章”一流,是合州名士兼乡绅,对周敦颐颇执弟子之礼。周敦颐对他欣赏之余,以“养心”二字勉励有加。他们的故事,早已成为人们到访合川时聆听的佳话,而合川的“学士山”和“养心亭”,历千年风雨,依旧风景如画,相互佐证,成为历史的见证与人文的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