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诗人卢雍的合川“深度游”
明朝诗人卢雍的合川“深度游”
公元1175年,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,去成都赴任。尽管船过合川,但却因为赶路而没有在合川览游,留下遗憾。这个遗憾,在明朝正德年间被范成大的吴县老乡卢雍弥补。
卢雍是一位诗人,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巡按四川,在四川前后生活了近三年,因此有机会在山水如画的合川进行“深度游”,他饱览合川美景,赞叹之余为“合州八景”命笔赋诗。
在卢雍留存下来的作品中,至少有六首诗写到“合州八景”,包括《东津渔火》东津沱,白塔倒映江中《涪江晚渡》小南门码头渡口《金沙落雁》在嘉陵江与涪江交汇的鸭嘴处,每当秋去冬来,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金沙上落足《鱼城烟雨》钓鱼城沐浴于烟雨之中《瑞映清风》瑞映门前可饱览三江景色《濮湖夜月》合州城北的濮岩寺皓月乐升,倒入水中(包装字幕)等。
那时候,卢雍在古典的合川漫游,借《东津渔火》一诗感叹这山水小城的夜色之美:“东津漠漠烟水平,孤浦掩映千点明。夜半风生波浪涌,星斗错乱鱼龙惊。”
这首诗,写景如绘,江上夜色悠然眼前,让人仿佛置身合川东津沱的对岸。如果结合光绪四年《合州志》对“东津渔火”的描述,我们就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诗意:“每暮烟明灭,夜色苍茫,远眺东津,点点渔火出没,恬波细浪中与星月争光,欸乃一声动摇水面, 。”
卢雍的另一首诗《涪江晚渡》,描写的则是合阳城小南门涪江渡口的情景:“抱郭清江烟霭横,行人两岸各谊争。天寒日落归途远,又恐中流风浪生。”
这首诗讲述的内容仿佛当年合州的一幅风俗画:因为天色已晚,季节寒冷,而各自的归途又远,因此两岸行人争先恐后地赶往码头,担心坐不上最后一趟渡船,更担心再晚些江中会起风浪,不宜行船。但有意思的是行人争渡,讲究的却是“谊争”“义争”,也就是相争又相让,讲究尊卑先后,很有秩序感。在这首诗里,卢雍将画面中南来北往的过江行人的心理状态,描述得极其生动而又淋漓尽致。
读卢雍的诗,让人眼前有所见,心中有所感,仿佛穿越时光,回到了多年前合川古典隽永的诗情画意之中。